靖安發現我國首個純種大鯢野生種群
被命名為“江西大鯢” 專家建議為它們設置專門生態自然保護區
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于世界瀕危物種的“中國大鯢”是我國一種珍貴的兩棲動物,堪稱“國寶”。由于外貌好似一個虎頭虎腦的黑胖娃娃,叫聲又與嬰兒的啼哭聲極為相似,因此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娃娃魚”更廣為人知。
近日,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宜春市靖安縣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以下簡稱九嶺山保護區)發現純種大鯢野生種群,并被命名為“江西大鯢”。研究表明,江西大鯢種群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生種群。

2020年8月,九嶺山保護區放生的一條離隊野生中國大鯢。
宜春靖安是我國“娃娃魚之鄉”
在被改編成多部影視片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一段有關“配角”娃娃魚的描寫令人印象深刻:“一燈大師”的弟子不慎將一對娃娃魚放走,結果魚兒游弋瀑布水底巖石之下后再也沒了蹤跡……實際上,作為現存體型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娃娃魚也確實活動在清澈、低溫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棲息在泥中或者陰暗的巖石縫隙中。
據了解,娃娃魚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最大為50千克;其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野生狀態下可存活120年。
野生娃娃魚數量極為稀少,且分布極為廣泛,主要在中國的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中被發現。1976年,我省宜春市靖安縣成立潦河大鯢自然保護區,成為我國第一個野生娃娃魚自然保護區。2005年,靖安縣被授予“中國大鯢(娃娃魚)之鄉”稱號。
九嶺山保護區曾多次報告娃娃魚活動蹤跡
九嶺山保護區位于靖安縣境內,始建于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于2010年4月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了解,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7.8%,具有生物的多樣性,其中也包括中國大鯢在內的85種兩棲類爬行類動物。
“附近村民已經多次報告發現有娃娃魚活動蹤跡!本艓X山保護區工作人員湯勇介紹,僅2020年,九嶺山保護區大杞山保護管理站就兩次接獲村民發現有娃娃魚“受困”報告,并組織放生。
湯勇告訴記者,2020年8月,羅灣鄉南村有村民在魚塘附近的水溝里發現一條野生娃娃魚的身影,隨即向管理站報告。管理站會同靖安縣林業局工作人員趕至現場后發現,這條娃娃魚可能是在雨季因溪流漲水,不知不覺地就遠離了原棲息地。經檢測,這條娃娃魚呈棕褐色,體重約2.2千克,長75厘米,野性十足,沒有任何外傷,完全符合野外放生條件?紤]到水塘邊很難達到娃娃魚生存所需的水質、石縫、食物等條件,九嶺山保護區將其安全轉移至保護區大杞山保護管理站轄區的溪流中放生。
九嶺山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保護區內地形高差1000多米的山峰有數十座,5公里以上長度的溪流有12條,極其適合娃娃魚等兩棲動物生活繁衍。2021年8月,省林業科學院與保護區組成聯合調查組,共同開展兩棲爬行動物調查,發現保護區內除有野生中國大鯢外,還有中華蟾蜍、棘胸蛙、花臭蛙、大綠臭蛙等兩棲動物優勢種。
“江西大鯢”是我國首個純種大鯢野生種群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已在地球繁衍生存億萬年的娃娃魚現狀是“野生純種自然種群難覓,但大量混合個體囤積在商業養殖場中”。也就是說,目前娃娃魚的野生純種種群極為稀少,對野生娃娃魚種群的尋覓、保護迫在眉睫。
“尋找到未受雜交污染的大鯢原生種群,進而確定各物種的分布和瀕危狀況,是突破當下保護困境的關鍵!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純種娃娃魚野生種群。綜合其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一個新種——“江西大鯢”。
經過為期18個月的野外監測及連續兩年的科學觀察,生活在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江西大鯢種群沒有受到外地大鯢的雜交污染,各年齡段大鯢活動頻繁,并被科學家多次觀察到有野外繁殖活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柴靜領銜的科研團隊認為,“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同時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生種群,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學資料等提供了寶貴機會。這些基礎研究數據也是評估其瀕危程度、制定相應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依據。
專家建議為“江西大鯢”專門設置保護區
記者了解到,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該種群始終與生活于湖北、湖南等地娃娃魚種群隔絕,沒有交叉接觸。另外,江西大鯢種群的棲息地水域面積為36平方千米,不能完全滿足種群繁衍生活的需要。
“江西大鯢種群也可能由于數量較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而變得岌岌可危!辈耢o認為,在夏季,江西大鯢種群棲息地上游溪流會經歷短暫的山洪,進入冬季后則常常會因為枯水而斷流,而棲息地的下游則建有人工修建的水壩,這是導致種群生活環境無法擴大、活動范圍相對受限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為“江西大鯢”建立完善保護行動計劃、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
基于江西大鯢純種野生種群的發現,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建議,為防止珍貴的“江西大鯢”將來可能因為數量少、活動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陷入瀕臨絕種、走向滅絕的境地,應為它們專門設置一處囊括整座山、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
- 1、凡本網注明“中國江西網訊”或“中國江西網”、“大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2、凡本網注明“中國江西網訊[XXX報]”或“中國江西網-XXX報”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XXX報”。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江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不授權任何機構、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截取、復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撓捣绞剑褐袊骶W 電話: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