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落 濕地別樣美
水位跌破10米進入枯水期 2657米長的湖底“千眼”古木石橋露真容
“洪水一片,枯水一線!弊怨乓詠,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就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獨特景觀。

候鳥成群(都昌縣周溪鎮)

“大草原”(都昌縣棠蔭島)

湖面已消失不見(都昌縣棠蔭島)

蓼子花盛開(都昌縣棠蔭島)

千眼橋顯露真容(都昌縣多寶鄉)
11月24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為9.83米,預示著鄱陽湖已經進入了枯水期。在都昌縣多寶鄉境內的蔣公嶺水域,有一座被稱為“千眼”的古木石橋顯露出來,成為枯水期鄱陽湖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千眼橋由松木樁和麻石搭建而成,曾是都昌到星子經過鄱陽湖過渡船的一段涉水河床淺灘地,全長2657米,橋面寬0.8米左右,有949個橋墩,948個橋孔,稱為千眼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屬于鄱陽湖底最長的古木石橋。該橋并不是每一年都會露出真容,只有在鄱陽湖水位跌破10米以下才可以看到。
“之前有關千眼橋的介紹有些出入,與錢公橋搞混淆了。千眼橋和錢公橋是不同的兩座橋,千眼橋在西,錢公橋在南,錢公橋屬于多寶到北山之間的一座橋,遺址在新妙大壩西南邊,現在交通被新妙大壩所取代!倍疾h多寶鄉干部陳玉龍介紹。
關于千眼橋的來歷,熱衷于搜集民間文化的多寶鄉退休老師夏國初,撰寫了多寶鄉劉便壟村的劉達桂是千眼橋主造的文章。劉達桂屬于清代貢生,樂善好施。歷史上,多寶蔣公嶺水域屬于都昌、星子兩縣民間往來的唯一通道,每年秋冬時節,淺水爛泥,商旅難行,凍死者不少,劉達桂捐資建橋,并得到了其他愛心人士和鄉民們的擁護。
隨著鄱陽湖二橋及新妙湖大道的開通,都昌縣往來廬山市更加便捷了,伴隨著鄱陽湖水位的高低,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千眼橋若隱若現。千眼橋地處鶴舍古村和老爺廟沿線,屬于贛北地區鄉村游的熱門線路之一,每年的枯水季節,只要千眼橋一露出來,就會成為周邊地區網紅打卡地。
另外,鄱陽湖進入枯水期后,灘涂上迎來了“蓼子花!焙汀按蟛菰钡莫毺孛谰。
日前,記者在都昌縣棠蔭島附近的鄱陽湖濕地看到,原本煙波浩渺的湖面已消失不見,湖床裸露變成一片灘涂或是草洲。
棠蔭島位于鄱陽湖中心位置,豐水期時需要乘船才能前往,而枯水期只需從顯露的河床步行抵達。此時的鄱陽湖濕地內,候鳥、天空、草原、荻花、蓼子花海,構成了特有的金秋壯美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文/圖 游雄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許南平
- 1、凡本網注明“中國江西網訊”或“中國江西網”、“大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2、凡本網注明“中國江西網訊[XXX報]”或“中國江西網-XXX報”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XXX報”。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江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不授權任何機構、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截取、復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撓捣绞剑褐袊骶W 電話: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