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以前沒見過的魚被困住了!
2021年9月9日,九江市共青城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民警與市民尹先生共同救助了困在低水洼處的一條“怪魚”。該魚長近60厘米,四肢為前四后五趾,尾部為左右側扁,背部呈黑棕色,腹部有淺灰色不規則斑點,經仔細辨認,正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即俗稱的娃娃魚。

▲江西日報通訊員駱驍攝

“娃娃魚”不是魚
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因為它的外貌好似一個虎頭虎腦的黑胖娃娃,叫聲又與嬰兒的啼哭聲極為相似。
對中國大鯢的最早文字記錄見于《山海經·北山經》中的一段:“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其中“人魚”、“?(tí)魚”指的都是大鯢。
其實大鯢不是魚類,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一般生長至40厘米時便可達性成熟,其體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大,體長可達2米。

▲記者徐黎明 通訊員熊惠梅攝
大鯢頭部扁寬,四肢短小粗壯;口中長滿細密的牙齒,主要捕食對象是軟體動物、甲殼類、魚類及蛙類等;其體色多呈黑褐色、黃褐色,常伴有黑色或紅褐色斑,與環境中鵝卵石的質地、顏色頗為相似,是極佳的隱蔽色。
大鯢曾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的18個省份。自20世紀50年代起,由于棲息地連續破壞,以及人為過度捕捉,大鯢的野生資源迅速減少目前野外種群罕見。

第一個野生娃娃魚自然保護區
大鯢的人工繁殖與養殖是世界性難題。為保護珍貴的娃娃魚,20世紀70年代,作為我國娃娃魚主要原產地之一的宜春靖安縣就發布了我國第一個保護娃娃魚資源的通告,設立了我國第一個野生娃娃魚自然保護區,組建了全國首個娃娃魚研究所。
2005年,經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并向農業部漁業局轉報批準,靖安縣被授予“中國大鯢(娃娃魚)之鄉”稱號。
2021年4月,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僅限野外種群)。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通知,對于大鯢等僅野外種群列入《名錄》的物種,其野外種群嚴格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有關要求管理,人工繁育種群實行與野外種群不同的管理措施。
▲靖安發現近5公斤重野生娃娃魚 江西日報記者鄒曉華
江西目前有井岡山省級大鯢自然保護區、潦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近年,江西贛州、九江、萍鄉等多地出現野生大鯢,民眾發現后都及時報警聯系,求助并放生。
- 1、凡本網注明“中國江西網訊”或“中國江西網”、“大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2、凡本網注明“中國江西網訊[XXX報]”或“中國江西網-XXX報”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XXX報”。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江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不授權任何機構、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截取、復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撓捣绞剑褐袊骶W 電話:0791-86849032